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增收 发布日期: 2025-04-27 15:53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各参数正常”“设备已启动”......眼下,谷雨已过,田间地头农事忙。在新洲区各街镇的农业大棚内,农户与企业正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联动无人机、智能催芽育秧、智能灌溉等装置,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品质。 今年以来,新洲以智慧农业建设为引领,持续激活农业经济增长动能,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9.1亿元,同比增长6.2%。 新洲区融媒体中心,赞14走进辛冲街上塘农业科技园区生产车间,智能化控制终端正重塑传统菌菇培育模式。两万多个菌包在恒温恒湿环境中整齐列队,机械臂精准搬运、智能装袋机高速运转,7个工人即可掌控日产5000斤菌菇的“智慧车间”。通过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的智能调节,园区打破了季节和天气对食用菌生长的限制,进一步实现优质、高产。 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推广应用,全区6.1万亩小麦、17.2万亩油菜、8.7万亩在田蔬菜等春耕春管变得更加高效,农业生产稳中有进,一季度农业产值达11亿元。 在李集街湖北津羽农牧蛋鸡养殖基地,智能巡检机器人和AI管理系统已开启全自动运转。自动投料机精准配送“营养餐”,智能环控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鸡粪循环处理变为有机肥,鸡蛋通过传送带直达分选车间。通过数字化管理,6万羽蛋鸡产蛋率达到96.4%。街道以党建聚力,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发展联动”机制,将品牌营销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串联起从种鸡繁育到有机肥生产的7大产业环节,形成121家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矩阵,蛋鸡养殖链条持续延伸。
在双柳街湖港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亩鱼塘实现了传统水产养殖向设施化高密度养殖的转变。合作社按照品牌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养殖思路,建成2000亩名、特、优核心养殖基地以及5000亩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绿色生态示范养殖区,引入循环水养殖系统,有效提升鳜鱼、大闸蟹、龙虾等名贵品种养殖比例,合作社实现年产鳜鱼45万斤,产值约1600万元。 依托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各街道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体养殖户抱团发展,探索渔业合作经济,带动全区13.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实现水产品产量3.39万吨,产值6亿元。 从食用菌的智能培育到果蔬的无土雾耕,从恒温车间的生长模拟到高标农田的“数字春耕”,产业小切口持续推动新洲农业大变化。据了解,一季度新洲区在谈、签约重点农业产业项目36个,投资总额达79.8亿元。 “下一步,将切实抓好农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加快推进设施蔬菜、绿色水产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链主’企业,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投产达效。”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