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05-03 14:24 星期五 今日天气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武汉白沙洲市场首页
市场商户 更多
王金奎
主营:本商行主营花鲢(胖头鱼),花鲢是湖北特产,我们从交易区购买此鱼后,将其
周克珍
主营:我公司主要经营保鲜蒜薹,兼营高山反季节蔬菜。服务对象:河北永年、大名,
程永志
主营:五湖蔬菜批发商行常年经营南北蔬菜连购联销,主要经营品种有海南椒、山东椒
褚金成
主营:长兴粮油贸易公司成立于1997年,公司经理褚金成现任武汉白沙洲粮油协会
市场商户 更多
· 何齐峰
主营:早籼米、中籼米、晚杂米、
· 杨宝民
主营:鲫鱼、草鱼、鳊鱼、青鱼、白鲢
· 华维才
主营:草鱼、白鲢、花鲢、鲫鱼、鳊鱼
· 艾红玲
主营:大白菜、包菜、红椒、大葱等各类蔬菜
· 谢小学
主营:大白菜、茄子、大葱
· 舒培文
主营:鲤鱼
热销产品 更多
荷兰豆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昆明优质荷兰豆....
樱桃西红柿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优质樱桃西红柿...
西兰花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优质西兰花...
葱头及碗豆角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我行大量供应红葱头及碗豆角,产地云南,价...
市场动态 更多
· 2024年海口瓜果菜(武汉)产销对接订货会在武汉顺利举办
站内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关于中国流通业发展趋势的若干基本判断

2007/10/21 8:55:00
  21世纪的经济是流通主导型经济。流通的概念、内涵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第一,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过去流通中的要素禀赋以有形的、刚性的形态为主,如有形商品、有形货币、有形资产等。现在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更高级形态的要素禀赋进入了流通,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产等。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分流为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等等。
 
  第二,流通呈现出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多维化的时代特征。
 
  当代流通已经跨越了国界,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如果说过去流通受容量和密度、规模和速度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国际化,那么当代流通则用高科技、高智能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生产的社会化、需求与消费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信息的社会化,可以说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都变得越来越社会化了,流通的社会化是所有进入流通的流通物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信息进入流通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信息化已经超出单一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黏合剂,这是当代流通最显著的特征。
 
  第三,生产与流通日益融合,其边缘界限益愈模糊。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度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至一切可以用于交换的要素禀赋都纳入了流通的范畴。工业革命时代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社会的分工和交易都被流通的“囊袋”所吞食。
 
  第四,流通组织形式出现革命性变革。
 
  流通革命使过去生产领域的利润向流通中的分销领域转移,以市场消费需求为起点,围绕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崭新需求形成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一是形成了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组成了供应链、销售链,重建了新型分销体系;二是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的跨国流通企业集团,以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企业的组织成本极小化,从而使企业的边际极大化;三是形成了各种创新的经营业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业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世界流通业的这些发展趋势,在我国流通业中已略有所体现,今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趋势将会逐渐融入中国流通业的发展中。除此之外,针对目前中国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我们预测今后中国的流通业将会呈现如下的发展特点:
 
  (一)流通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
 
  流通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流通业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流通业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经过2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变为总体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在此背景下,应通过发展现代流通,把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从国民经济运行来看,现代流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实现了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都还不够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流通发展滞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生产占用的时间平均下降到10%以下,90%以上的时间处于流通状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运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看,现代流通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实现消费需求。流通位于市场的最前沿,与消费的关系最密切。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城市的繁荣,首先表现在市场和流通的活跃上。
 
  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看,现代流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有着重要意义。必须深刻认识流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流通快速发展的过程,不懂得现代流通就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大力推进现代流通,培育和引领现代消费需求,以现代流通带动现代化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由于流通在中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后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政府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流通业的改革和支持力度,力争到2010年初步实现流通现代化。
 
  (二)未来时期内(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数据指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短缺现象消失,经济发展进入了全面竞争的市场环境阶段;第二,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以住、行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住房、电信和汽车等产业高速成长,产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民间投资加速成长,企业素质总体改善,市场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预计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将持续整个“十一五”期间。在此背景下,“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经济结构方面,低水平平面扩张被结构高度化所代替,投资和重工业将保持快速增长。以往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在较低技术层面,以外延为主的扩张支持,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不足。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主要依靠电子通讯、汽车、住房等产业拉动,由于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大多比较复杂,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链条较长,因此对生产技术的提高有较大推动,对各产业的影响度系数较高,从而会加快工业结构高度化的速度。在加入国际分工的背景下,这也是中国加工制造业整体升级的过程。这会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迂回”,中间需求扩大,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份额会有所提高;也会使产业的装备水平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度提高。从而会使重工业的比重和投资率提高,重工业和投资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目前已经有所显露。
 
  2、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运动特点发生改变,从总体上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持续性的供大于求及结构性的供不应求。繁荣不是结束于过热,而是生产过剩。不同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有不同的均衡点,并决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新一轮经济增长,从供给条件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无论最终消费品还是基础产品,增长的潜力都很大。一方面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充裕;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以往要快得多。而需求方面,居民购房、购车的速率预计会由初期的猛烈提高转为相对平稳,住房和汽车这些产品的普及,不会再现家电那样"排浪型"的迅速扩张。因此,需求不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的水平决定了供给的增长速度,供给不足仅仅存在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某些行业和部门,而且持续时间不会很长。阶段性的生产过剩是这一轮增长中的突出问题。这表明“十一五”期间国内市场竞争普遍和激烈。
 
  3、经济增长的手段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管理部门组成的计划管理体系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通常称之为“计划轨”。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国有企业开始从竞争性领域加快退出,依托国有经济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国有商业银行等也都随之转变职能。“计划轨”加快转向“市场轨”,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以市场调节为主。供求总量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诸方面关系,都处于市场调节的状况下,都主要由市场决定。行政主导对各种直接的调控措施反应灵敏,而市场主导则对各种影响微观效益的间接措施反应灵敏。因此,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宏观调控也面临新的课题,一些市场化的调控手段需要加快研究和付诸实施。
 
  以上特点表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求条件、供给条件、增长的内容和结构特征、增长的机制和体制特征都与以往不同,是我国现代生产力基础和经济制度全面建立过程中的一轮较高水平的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末期中国GDP总量按美元计算将达到24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德国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1700美元左右。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调控目标1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020年,进出口预测目标为30000亿美无,年均增长约5%。贸易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出口商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国内流通业规模扩大,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流通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0%,最终消费率力争达到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0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年销售额500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达到30家。2010-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力争比GDP快1-2个百分点。
 
  (三)到2010年基本形成五大体系

1、商品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商品与服务交换的基本场所和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商品市场有利于引导消费、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流通速度,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繁荣。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全局,发挥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市场的统一性,消除阻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障碍;坚持城乡、区域、国内外市场统筹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任务是: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现代化的商品流通网络;健全商品市场的法律体系,完善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促进市场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商品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2、现代流通体系
 
  目前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
 
  最新动向显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已经将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的问题推向了经济工作的最前沿。在这种场合,流通业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根据这一新变化、新特点,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而且需要流通产业政策;在现代化总进程中,迫切需要加快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背景可大体归结为十个方面。即:如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买方市场常态下的商品畅销体系;如何借助电子商务改造传统流通业;如何大面积增加就业机会;如何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节奏、提高运行质量;如何扩大内需、增进消费、促进出口;如何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和城镇化难题;如何加快西部开发;等等。这些问题都同流通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都在呼唤着中国传统流通业尽快实现向现代流通业的历史性跨越。
 
  为此,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新时期、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流通业的贡献率已成当务之急;而建立精确、可靠、实用的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更是其中的重要基础。
 
  3、市场监控体系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八大指标体系、四个直接监测系统、三个间接监测系统、一个商品数据库、六大分析品牌和七种调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运行监控调控体系框架,充分体现了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指导思想。自2004年以来,中国市场运行调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首先,市场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市场监测网络体系。按国家统计局批准的监测报表制度,建立了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重点流通企业和特殊行业四个监测信息直报系统;完成了社会信息搜集、专项调查、专家评估三个间接监测系统和全国商品流通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市场规模、运行质量、消费结构、商业网点、重要商品、重点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八大类指标的市场监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较为完备的市场监测平台已经初步建立。今后需要进一步花大力气,完善这一市场监控体系。
 
  4、流通法律体系
 
  针对我国流通领域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建设,商务部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流通法律体系框架》的初步方案,包括以流通基本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五大支柱,以及各项制度下的具体内容。《框架》的主体是“一个基石四条主线”,即包括市场流通基本法以及在其统领下的四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和市场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其中基本法将抽象出流通领域的原则性、一般性的规定,作为其他专门法律规范的依据。
 
  根据《框架》,有关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涵盖了各种业态的经营主体和行业自律性组织,并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格取得、变更、消灭等程序作出规定;市场行为法对各种流通方式的要素和环节予以规范,包括了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物流、商事代理等专业化服务,各种促销行为、分期付款销售之类的销售方法等内容;有关市场秩序的法律调整竞争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价格和商业信用信息等方面,反垄断法将是其重要内容;关于商业网点的规划、生活必需品的应急管理、酒类和成品油等特殊产品的管理、屠宰与餐饮等特殊行业的管理以及市场流通促进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则由市场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规范。
 
  5、商业信用体系
 
  目前,全国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开始积极筹建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并将于近期有重大进展。目前该办公室下属信用组成员正紧锣密鼓地考察相关机构,对已提交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估。
 
  在这一全国性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建设之前,吉林、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有零散的企业信用体系面世。在上海,一个较为翔实的上海市贷款大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已经建立,金融机构可利用其中的评估信息对企业还款能力等进行有效判断。在北京,2001年北京市工商局曾建企业黑名单,对在商业行为中有违信誉的企业建立档案。但是,这些信用体系都只具有区域意义,而且由于主导单位单一,致使这些信用体系覆盖面狭窄,难以全面反映企业整体信用状况。随着我国加入W TO,我国企业正逐步迈入世界经济大舞台,而世界贸易正是以信用为基础,这必然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级企业信用体系平台,国家启动中国商业信用体系的初衷正在这里。
 
  中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应该兼收并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形成一套更准确更高效的中国模式。另外,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应该是商业行为,同时不应离开政府指导和支持。这一体系必须放在一个不直接参与交易的中立机构,一个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进行。有关部门建议最好由商务部控制和管理的一个商业化运营机构操作,这一机构最好做成股份制,除了商务部有关机构外,可吸收国内国际有经验的机构或公司加盟。
 
  (四)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流通方式进一步发展,流通企业竞争力提升
 
  1、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为了整体提高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水平,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流通业将侧重于四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建立以消费品、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居民生活服务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二是推进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三是建立监测准确、反应敏捷、调控及时的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四是建立以反对垄断和促进市场充分竞争为核心、内外贸统一的市场流通法律体系。
 
  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
 
  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和流通管理体制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国有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深化粮食、棉花、成品油等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流通体系。
 
  促进国内商业企业与跨国商业企业的合资合作,在竞争中提高国内商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优化商业利用外资的布局和结构。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和农村的商品市场建设,投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带动国内商品出口,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支持跨国零售集团设立出口采购中心,促进国内生产企业与跨国零售集团建立直接的长期稳定供货关系,通过其全球营销网络扩大出口。
 
  制定和实施商业设施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商品市场发展规划,明确建设重点,加强对投资方向的引导,促进东、中、西部市场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结构和发展速度。规范商业设施建设、开业程序,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应进行听证,避免重复建设。
 
  进一步改善流通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消除发展连锁经营的各种障碍,在税收政策、行政审批等方面为连锁企业提供方便。
 
  运用信贷、财政贴息、税收调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重要商品储备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物流配送中心、公共服务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改造,支持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市场网络和城市社区商业和生活服务网点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体系建设。
 
  2、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发展
 
  由于流通方式的重大技术变革,加上电子商务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得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流通产业化进程中无须一步步地跟在别人身后,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起点,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与企业模式赶超发达国家,实现蛙跳式发展。我们从国内已有的电子商务实践看,流通业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发展。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进、消化、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特别是发展与实现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业态和组织形式。此外,中国还将加强对国际先进流通技术的跟踪研究,并结合本国国情开发创新,实现商品市场的交易规则、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与国际市场接轨,不断提高我国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
 
  3、流通企业竞争力提升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将有较大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二是扶持中小流通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培育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导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
 
  政府有关部门将扶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在安排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和国债资金、设立财务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可直接向商务部申请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国营贸易经营权和相关资质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将结合实际,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将按照资金使用方向和程序,在安排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作者:李永江 研究员 (商务部 研究院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 主任)


来源:全国城市农贸网
[ 关闭窗口 ]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 版权所有  松际农网设计制作
Copyright © 2024 Whbsz.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7-88105467 传真:027-88756506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长征村青菱乡特一号 邮编:430065
鄂ICP备16010804号-1
站点地图